上周,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钟芳锐、吴钰周教授团队
与西北大学陈希教授合作的论文
Enantioselective [2+2]-cycloadditions with triplet photoenzymes
在《自然》Nature刊发
吴钰周、钟芳锐和陈希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孙宁宁和黄建建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
酶是自然界漫长演化形成的高效生物催化剂,但往往仅适用于专一的底物和天然的生命化学反应,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多样性功能化学品的合成需求。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通过在蛋白中人为设计和引入非天然活性中心构建人工酶,能够极大地拓展酶的催化反应性,从而实现更多样化非天然有机化学品的生物催化合成。虽然自然进化形成的生物酶数量和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但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热化学驱动活化机制。能受光驱动的天然光酶十分稀缺,目前已经发现的光酶仅有光合作用相关的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修复DNA损伤的光裂合酶、脂肪酸脱羧酶等少数几种。将合成化学发展的光催化剂和光催化机制融合到蛋白中构建新型人工光酶,能突破天然酶热催化机制的局限,从根本上拓展生物催化的反应类型,为重要功能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
钟芳锐,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12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知名有机化学家卢一新教授,2013年至2015年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尔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德国洪堡学者(合作导师为德国科学院院士Thorsten Bach教授),2015年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芳锐教授主要从事绿色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绿色仿生催化、不对称催化合成和生物兼容性反应的开发等。研究成果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获得新加坡化学会金质奖章、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德国洪堡奖学金、国家优秀留学生奖等荣誉。
化学与化工学院秉承“精准识才、真诚引才、科学育才、大胆用才”理念,立足“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外引内培,引育结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政治上信任、学术上支持、管理上压担子,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生态、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整体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高水平学术成果竞相涌现。2019年,青年人才夏宝玉教授关于电催化材料的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学院实现了在CNS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时隔三年又一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力支撑了化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 有机合成 三重态光酶
分享至: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4299号
© 2014-2025 前衍化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009754号-1